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當我們不知道答案的時候

當我們不知道答案的時候

  • Post category:experience

市場就像試場,唯一的不同是我們不需要急著上場考試:準備好了可以去寫考卷對答案,還沒準備好可以先跳過這次考試,永遠有下一場。

以前在金融業上班時,需要在各式會議中報告研究成果、市場趨勢及後續作業建議,有時甚至要替發言人準備法說會的QA。然而,不是每次研究都能找到後續作業的方向,這時就會被批評:「你做這個報告沒有Insight」,或是「你觀察到的過去趨勢就和現在不一樣,要怎麼說服法人和董事」。

印象較深刻的,是有一次看某國的商用不動產市場:時逢疫情後經濟快速復甦、市場紛傳FED將升息,於是該國正處經濟反彈帶動房價提升、但資金成本增加的階段,其實難以明確判斷投資與否,建議持續觀察後續經濟復甦情況及FED決策。這般結論想當然耳,不受長官所用……

還有一次,被要求進行匯率的走勢預測:先以外匯曝險部位,計算匯率漲跌1%之於公司資產的影響,再分析未來一季內的匯率走勢。多數做法,都是以總體經濟層面分析一個大方向,這樣可作為對外新聞稿或公司長期策略走向的參考。但其實短期的匯率走勢很難精準預測,實際交易時仍需回歸當下匯率走勢的技術面,如此便常與先前的總體經濟分析無關,更別提那種「美金能不能買了」之類的大哉問。

當然,每次在研究中都希望能產出有價值的內容和後續建議,但當我們真的不確定方向時,在三橋,我們能很老實地「不知為不知」,順應而生的,是能更有彈性地交易:在不確定方向時空手觀察;方向明確時積極操作。我們是觀察市場趨勢並與之對應行動,而不是去「說服」某個法人或董事。

市場就像試場,不會因為我們說服了監考官,我們的答題內容就可以變成標準答案;然而不一樣的是,我們可以從過去的事實分析,進而預測未來走向,在有把握的時候才進考場,不白白陪考。